(通讯员 赵霞)六月的南疆地区,暑热渐浓。烈日下,两片相邻的棉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边是绿浪翻滚的生机,一边却是枯黄蜷曲的凋零。张某蹲在自家棉田里,抚过叶片上的焦斑,仿佛触摸到一场无声的灾难。几天前,相邻地块的马某刚用无人机喷洒过草甘膦除草剂,而此刻,张某的棉花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叶片蜷缩如灼烧过的纸张,茎秆细弱得仿佛随时会折断。这片曾寄托着丰收希望的田野,此刻成了疑问的漩涡中心:棉花的“死亡”,是否与邻地使用无人机喷的除草剂有关?当科技手段成为农业生产利器,它是否也暗藏伤害邻田的“隐形利刃”?专业的鉴定团队踏入这片争议之地,一场用科学解码因果的探寻就此展开。
据了解,张某在喀什地区某村种植棉花1300余亩,田间正常管理至6月11日发现,靠近相邻棉花种植户马某的几条棉花地中的棉花出现叶片发黄、生长受抑制的症状,经询问得知马某种植的棉花品种为抗草棉,三天前他使用无人机在其种植的棉花地中喷施了草甘膦除草剂。张某为查明棉花受害原因,特委托了新疆臻冠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冠达公司”)对此开展鉴定。
臻冠达公司收到委托后,于2025年6月17日指派一支由多名农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团队赶往现场进行勘验及调查。
他们手持GPS,在发黄的棉株间穿梭,采集叶片样本、记录气象数据。据田间受害症状,对受害棉花地块进行测量统计得知,出现药害症状的面积为189.77亩,其中受害严重的地块面积为145.91亩,受害相对较轻的地块面积为43.86亩。为进一步确认棉花遭受药害与相邻棉花地喷施草甘膦除草剂之间的关联性,鉴定人员在受害棉花地块中进行取样送实验室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鉴定专家郑志强蹲在田埂上,仔细对比不同区域的叶片症状:“你看,靠近马某地块的棉花黄化程度明显更严重,叶片边缘呈现典型的灼烧状,这符合草甘膦药害特征。”
“马某在其种植的抗草棉地块中喷施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无残留灭生性除草剂,正常情况下常规棉田采用草甘膦作为苗后除草剂时会使用喷雾器对准杂草进行定向喷雾,因此一般不会产生药害。抗“草甘膦”棉花导入了抗“草甘膦”基因对“草甘膦”有一定的耐药性,喷施后一般不表现症状,但常规品种的棉花接触到“草甘膦”后即可产生药害,导致植株叶片发黄、生长点受抑制,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进程,严重的造成整株干枯死亡。”农艺师汤永东向在场人员详细解说到。
经过现场勘察及实验室检测,最终得出结论为:张某种植的棉花出现叶片发黄的症状与相邻种植户马某使用无人机在其种植的抗草棉地块中喷施草甘膦除草剂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场鉴定背后,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效率与风险的博弈。无人机喷洒技术以高效、省工的优势席卷农田,但操作不当带来的飘移风险却像悬在头顶的利剑。马某使用无人机喷洒草甘膦时,是否考虑到风向?是否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这些细节都需深思。
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当科技手段介入农业生产,我们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准备?臻冠达公司实验室负责人陈言亮指出:“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人如何运用。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草甘膦除草剂,雾滴的飘移主要有飞行飘移与蒸发飘移,飘移的距离主要与环境、机具、用药方法有关。短则 5-6 米,最远飘移距离甚至可达千米。”
在此他也特别提醒各位农户,作业时要“紧密关注风向的变化,并做到:作业人员禁止处于植保无人机下风向,避免农药中毒;注意作业区域下风向是否存在对药物敏感的动植物,避免产生飘移药害;如进行除草或其他敏感作业,应在田块下风向边缘区域设置安全隔离区,避免药液飘移到相邻地块产生药害。
这起看似是普通的药害案件,却映照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完善之处:农药使用的监管体系需要更严密,农户的安全生产培训需要更普及,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需要更全面。在新疆棉区,这样的案例绝非孤例。当科技之光照进现实,我们更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制度之网”,让无人机在划定的航线上飞行,让除草剂在安全的范围内起效。
站在田埂远眺,金色的夕阳洒在棉田上。这片土地即使受过伤痛,但终将会迎来收获的季节。但比收获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这场争议中收获智慧——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的福祉,而非隐忧。
上一篇: 大白菜溺亡:科技之手揭开真相!
下一篇: 土豆种子拌药后霉变!“杀手”会是谁?